在202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构建零碳园区的战略目标。伴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政策不仅是响应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也为各地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尽管零碳园区的构建已在多个省份陆续展开,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
根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陈吕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我国拥有2543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内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0%,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是高达31%。这使得园区成为了低碳转型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零碳园区被视为促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各地开启了各自的探索之旅。例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就成为了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正在逐渐完备绿色电源供给和智能化管理体系,预计到2025年实现上千亿元的绿色工业产值和数万个绿色技术岗位。
尽管已有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但零碳园区的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障碍。首先,园区的碳排放统计与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大多数园区对于如何有效进行零碳转型仍缺乏清晰的实施路径与行动方案。此外,如何有效整合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以实现高效的能量循环和利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各部门明确将建设零碳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能源转型尤为关键,陈吕军教授指出,园区应尽可能地选择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禀赋较好的地区设立,以保证零碳园区的持续发展。随着新能源比重的增加,完善电网建设、提升接纳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为此,除了探索“隔墙售电”的新模式,各地还应积极地推进“绿电直供”机制,把握住政策引导的机会,加速推动分布式发电的落地。通过这一些手段,不但可以提升园区的效率,还能激发市场参与的热情,形成灵活性更好的绿色能源供应链。
:运用大数据和工业网络技术提升园区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管理。在碳核算方面,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园区碳核算体系,提高碳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建立“双碳”相关培训课程,引导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全方面提升园区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动可适用于国际标准的零碳商品贸易,形成全球低碳产业链。
随着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预计未来在零碳园区的建设上将会逐步形成体系化和标准化。陈吕军建议,注重先行先试,通过区域协作与技术推广,特别是在能源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上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零碳园区不仅是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落实“双碳”政策、践行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各地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为绿色、低碳的未来加速布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如何在市场中构建起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的积极性和改革的有效性,将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