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安徽真正开始启动零碳园区创建!这篇总结讲透了建设步骤、核算方式、关键路径

发布时间:2025-01-16 14:57:18 文章来源:大鱼游戏官网 阅读次数:1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启动零碳园区创建的情况,包括建设路径、核算方式、关键技术,并分享了一份指导手册以供参考。

  近日,安徽省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启动零碳产业园区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领域以及智慧化水平较高的园区或大型厂区。

  在双碳背景下,构建零碳园区是提高园区竞争力和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今天的文章将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步骤、核算方式、关键路径等内容做梳理,我还分享了一套“零碳园区建设指导手册”,希望能帮各位小伙伴在零碳园区项目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建设效率,确保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工业园区碳中和设计指南》给出了工业园区碳中和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建议,适用于指导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工业园区改造设计以及新建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工业园区碳中和评价方法》对工业园区所处碳中和进程进行动态评价,综合考核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等,适用于对各类工业园区开展碳中和评价。

  无锡星洲工业园碳中和解决方案.ppt:建设方案是基于科学碳盘查结果推演的规划和路线图,已成为全国园区低碳转型的样板。

  《聊城化工产业园零碳实践PPT》包含了园区内低碳发展实践以及零碳园区创建路径等内容,对于建设过程汇总的非常详细,你们可以直接参考使用。

  1、评估测量园区需在严格遵守国内国际等标准的前提下,对园区整体的能源使用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形成园区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清单,邀请机构进行审核评价。2、科学规划园区应编制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划,重点围绕零碳能源系统、零碳交通物流系统、零碳建筑系统、零碳基础设施系统、零碳生产系统、水系统与照明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绿色碳汇、碳金融以及绿色低碳产业等领域,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3、综合减碳统筹实施试点园区能源侧、消费侧、基础设备减碳。在能源侧,重点是建设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设施,应用新型储能、蓄冷、蓄热等先进的技术。在消费侧,重点是实施生产线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余压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在基础设备领域,重点是引进使用节能高效的智能设备。4、能碳运营搭建先进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实现对能源使用、碳排放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慧调度。将能源资产以虚拟电厂形式参与电力交易。探索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甲烷利用等减排项目转化为碳资产。5、碳信用减排对试点园区因技术、经济或别的方面的限制而难以完全消除的碳排放,能够最终靠购买并注销与其剩余碳排放量相等的碳信用产品,实现碳排放足额减量。6、认证赋能编制碳排放报告,开展碳中和认证和零碳产业园区认证,获得相关证书,提升园区绿色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园区应制定能源规划,优化用能结构,提高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考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指标,优先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通过国家各级电力交易市场进行绿色电力和绿证交易。

  园区内各用电企业应明确发电电量和用网电量计量点,每个计量点均装设智能物联电能计量装置,并通过数字化平台统一管理发、用电数据,与当地管理部门或电网调度系统实现相互连通,保障电力来源与消纳的精准计量。

  并入公共电网的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设备等应具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接受电网企业的统一调度。采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满足供暖、通风、空调和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选择工业可回收热源、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热源供应热水。

  园区应做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和运输路线,提高通行和物流运转效率。大力推广交通行业电气化,应用氢能、锂电池、燃料电池等零碳能源交通工具,新增或更新作业机械、工程车辆、物流运输车辆等优先使用新能源。

  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对燃油公交车的全面替代,以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实现交通过程零碳排放。在园区内设置新能源车辆停车位与充电桩、换电站,推广油电气氢综合能源港模式,提升园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园区应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鼓励建设近零能耗建筑,推广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量。开展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推广装配式建造、绿色施工、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选择使用绿色低碳建材,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

  应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墙面、车棚顶面等适宜空间,应用铜铟镓硒、碲化镉、钙钛矿等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建设高效光伏设施,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

  利用热泵、冷蓄水等技术,建立以光伏、热泵、地热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依托的电、热、冷、气综合供能系统,以满足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用能需求。

  开展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等工作,建设园区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并制定建筑项目节能管理工作方案,加强园区建筑节能评估与审查。

  园区内给排水系统器材、器具应采用低阻力、低水耗产品;应结合雨水综合利用设施营造室外景观水体,室外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应大于水体蒸发的60%,且采用保障水体水质的生态水处理技术。

  建设再生水处理项目并就近消纳,集中推广使用再生水。用水计量表和耗热量表设置应符合GB50015和GB50555等有关标准与规定。园区应严控用水总量,统筹规划和优化水循环基础设施。

  根据主导产业、污染物及碳排放水平积极地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焚烧设施,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固体废物的储存和处置符合GB18599及有关标准规定,在分类收集和处理固态废料的过程中采取无二次污染的预防措施。

  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推动企业材料和废弃物源头减量,加强资源深加工、伴生产品加工利用、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废弃物回收及综合利用水平。

  应建立废弃物交易系统,为园区公司可以提供废弃物交易信息,使废物资源在企业间、园区间得到合理集中、配置和交换。

  园区能够最终靠加强屋顶、墙体、道路等公共空间的绿化,建设小型公园、小微绿地及林荫停车场;通过植树造林、建设绿色廊道、植物园等建设生态景观;园区可以依托河流、湖泊、湿地等结合植物群落共同增强碳汇能力。可以通过自建或参与CCUS等碳减排技术,抵消自身碳排,完善园区绿色碳汇建设。

  通过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政策支持园区的节能减排战略、低碳经济发展。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全力发展园区碳减排技术,吸引更多资金的投入,加快绿色转型。

  研究使用基于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提高园区内企业绿色指数,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综合利用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市场交易工具和碳市场支持工具等碳金融理财产品,推动园区积极融入碳市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

  园区应研究制定碳金融产业链招商政策,积极扩大宣传落实新能源政策,吸引新能源产业及资本的入驻,将碳金融与新能源产业有机结合,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i种碳排放活动数据,单位为立方米(m3)、千瓦时(kWh)、升(L)或吨(t);

  ——第i种碳排放活动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立方米(tCO2e/m3)、吨二氧化碳每千瓦时(tCO2e/kWh)、吨二氧化碳每升(tCO2e/L)或吨二氧化碳每吨(tCO2e/t)

  双碳背景下,园区迈向零碳发展是园区提升竞争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望本文能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大家也可以下载我分享的这套指导手册,内容很实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山东国元获得生物质燃料颗粒加工用主动化出料料斗专利可以便利对出料管的排料方向进行调理
下一篇:湖北和泰生物动力获得生物质颗粒燃料紧缩设备专利减轻人工投料进程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