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出海人必读的16本书

发布时间:2024-12-30 20:50:02 文章来源:大鱼游戏官网 阅读次数:1

  当我们说起“出海”,我们说的到底是什么?是远方的市场和增长机会,还是去满足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实实在在的需求?前者是目的,而后者是路径。只有了解那片陌生土地上的社会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和经济发展历史,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和洞察那块市场,从而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因此,本文编辑选取了16本与出海相关的书籍,涵盖社会、历史、商业等范畴,与大家共同学习。

  本书道出了一个“不体面的真理”:现代社会诞生的基础,是有钱。这其中,商贸制度中蕴含的“正增长秩序”,则是根本。古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暴力,现代社会的精髓则是约束暴力。约束暴力的基础,则是有钱。

  3000年前,有一批投身挣钱的商业民族认为,交易比打仗好,金钱比暴力好,增长比归零好,因此他们发展出了约束暴力的制度。现代社会的源头,其实在这里。

  “零增长秩序”与“正增长秩序”是透视世界文明史的一对核心范畴。正增长秩序从最初的几个孤岛开始,在斗争中不断捍卫自己,也曾遭受过倒退与挫折,但它依然一缕尚存,如黑夜中的烛火,不灭不熄,重新发展壮大,最终在 17 世纪赢得胜利,并彻底地改造了我们所有人的世界观,真正开启了新时代。

  本书借鉴“地理政治学”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本书以最新的认知模型阐释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模型,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模型,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

  我们有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组织,却有着神一样的技术,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最危险之处并不在于机器能够变得多么像人,而在于人在多大意义上已经变得像机器——像机器一样只在规范之内定义自己,接受权威灌输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各种操纵,而无力反思更高层面的问题。毕竟,人的自由意志能力,并不体现在他们愿意做什么,而体现在他们不愿意去做什么。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书中还探讨了技术怎么样影响文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

  这是一部关于海外商战的小说:58个跨境项目,45 次跨国谈判,31个商业陷阱,27次商业竞标,15年商业全球化,8年海外拓展,带你见识从0到1的华为热血开拓之路。

  难以克服的刻板印象与肤色歧视、难以融入的复杂圈子与陌生团队、难以适应的环境差异与文化冲突,全面披露海外华为人从工作到生活的各个细节。

  瞬息万变的政治局势、始料未及的连环陷阱、匪夷所思的天价罚款,揭秘局中藏局的商业风云……当一切看起来都已无力回天,一支新生代团队却成为这危机中的唯一转机,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飞速蜕变。本书改编自华为前员工的真实经历,出版前已在圈内广为流传,被誉为“了解华为必读的华为故事”。

  在20多年的全球化大潮中,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不少企业从出海中获得巨大经济回报和品牌成长。

  2024年,受制于内需不振,中国企业界基本形成关于“出海谋求更大市场空间”的共识。但是,科特勒中国提出:企业一定在“出海热潮”中保持一分冷静和客观。“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出海是一件系统和长期的事情”。

  根据科特勒咨询服务客户项目的经验以及对出海企业的案例研究和田野调查,本书总结了企业出海存在的十一个误区和迷思,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浪潮下的“价值出海”的新思路,构建“4R+1P价值出海营销战略屋”,给出了“品牌出海五步走”行动路径图,帮企业制定系统有效的出海战略并采取对应的行动。

  企业出海最需要的十项能力是什么?出海企业治理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用什么样的产品开辟生路?市场如何最大限度本地化?如何融入当地文化、法规?……

  本书在作者团队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用第三方视角完整复盘联想集团20年全球化历程与方法,再现企业出海的难点、要点与可行性路径分析,最终凝练出联想的十条企业全球化法则,覆盖战略、治理、产品、供应链、合规、并购、文化、IT整合、市场、ESG各个维度,为出海者构筑参考路标。

  20世纪末开始蒸蒸日上的全球供应链变革,是全球化的关键动作。产品以小颗粒度进行拆分,分布到全球生产性价比最高的国家和地区。这些部件重新组装成型,在全球售卖,大大压低了产品成本,也大幅度提升了跨国公司的收益。全球生产能力转移组合,重新确立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地位。今天的供应链随着受益国家对未来设计的冲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脱钩”“制造业回流”“安全的第二选择”等话题,正在深入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经济体。

  本书从供应链角度剖解当下的大国碰撞与全球化变局,梳理制造业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求解中国供应链应对挑战的路径。作者觉得,过去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超级工厂模式,中国供应链成为全球化运转良好的基石,美国和中国则是塑造这一格局的关键力量。现在,由于供应链的分散化和“脱钩断链”的风险抬升,这一模式正在经历巨大挑战。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将你带到德克萨斯州西部的那一望无际的棉田里,告诉你T恤的原材料是如何产出的,然后请你陪同出口的棉花一起乘船前往中国这个T恤生产大国,与你分享T恤生产的点点滴滴。随后将带着你漂洋过海,沿墨西哥湾经巴拿运河再次回到美国,让你见证中国T恤进入美国时面临的千难万险。最后,美国人穿过的T恤被装进大集装箱里,运往非洲获得第二次生命。

  通过本书,你能了解到:一件普通T恤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犬牙交错的利害关系?由一件T恤折射出来的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倾向,如何改变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国际贸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与权力角逐?

  《生意的本质》阐述了生意的设计思维与方法,让经营者能够用一张图(一个框架)就清晰展示出自己的生意画像(以及高度精炼的商业模式),并在环境多变、资源受限的当下,动态、持续地优化与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欧洲人凭借枪炮、病菌与钢铁征服了新大陆,而不是非洲或美洲土著漂洋过海去征服欧洲?为什么有些社会已拥有完善的社会组织、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而有些社会仍处在没有金属工具、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状态?是什么决定了今日世界的权力和财富分配面貌?这本书尝试回答了上述问题。

  在戴蒙德看来,食物生产的出现使得欧亚大陆抢占了文明发展的先机,文字、技术、政府等都是粮食盈余的“副产品”;而动植物种类的多寡和大陆轴线的走向又决定了各大洲食物生产的先发与落后,这就是影响了不一样的种族遵循不同历史发展轨迹的终极因。因此,环境和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在沃土上牢固生根,迅速结果,而非种族自身在生物学上具有优势。

  今天,戴蒙德在书中描绘的人类历史的车轮仍在前行,现代文明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却早已远超枪炮、病菌与钢铁所代表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困境。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传染病大流行、核武器和资源枯竭的威胁时,仍旧能从《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宏大人类历史叙事中寻找答案。

  贸易和投资快速地增长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天灾人祸的蝴蝶效应让全球供应链频频崩溃,波及甚广,贫富差距、福利匮乏、税收失控愈演愈烈……我们前所未有地开始质疑——全球化到底能不能继续?

  这道看似独属21世纪的全球化难题,其实在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诞生时就初见端倪。英国依靠工业革命的红利,获得压缩成本的先发优势,一举成为制造业霸主;蒸汽船降低了运输成本,金本位制度使汇率稳定,全球经济联系才得以增强;由欧洲列强主导的全球化,种下了富国剥削穷国的恶果…….看清200年间全球化的过去,才能看懂现在全球化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全球化正在进入超级全球化阶段,一幅全世界范围内相互连通的超级版图正在形成。

  康纳结合20年间超过100个国家的环球观察实践,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探讨地理政治学变迁。它视野开阔,却不失严谨的细节;得基础设施者得天下,一条条供应链就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脉络,从《超级版图》中,你不仅能看到21世纪的全球文明图景,更能看到,在各国各地区以新的形式互联的情况下,国家和城市应如何重新思考发展目标。

  2014 年,作者参加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外派汉语教师项目,于2014~2016学年在印度顶级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甘地分校担任汉语教师,成为该大学第一位中国教师,两年时间在印度的朋友圈已包括富人老板、学界精英,也有贫民窟里的底层民众。作者面对面采访了30 余人,透过他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印度声音。

  此外,在漫长的印度生涯中,作者游历了24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甘地讷格尔、阿嫩德、乌代布尔、大布山、第乌、果阿、阿姆利则、斋普尔、昌迪加尔、西姆拉、达兰萨拉、孟买、科泽科德、班加罗尔、金奈、印多尔、乌贾因、德里、阿格拉、瓦拉纳西、菩提伽耶、那烂陀、拘尸那迦)。探索了印度的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种姓制度问题……这本书是想出海的企业家了解印度的优秀读本。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

  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作为了解拉美历史的必读书目,这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它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

  作者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两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关切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

上一篇:iCAR 03T:全能通勤王刷锅冲坡亦从容
下一篇:从一万本股票书里挑出的精华!